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扩大牛奶消费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母婴育儿 2024-06-14 浏览(137) 评论(0)
- N +

奶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乳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居民营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也成为世界第四大乳制品生产国。当前,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乳制品在改善国民营养中的应有作用。

中国乳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以来,随着奶业振兴政策的出台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中国牛奶产量由长期停滞转向快速增长。2023年牛奶产量达到4281.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2%。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即“奶牛营养餐”达到95%以上,机械化挤奶率达到100%。奶业已成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牛奶消费仍然不足。尽管中国居民人均牛奶消费量从1980年的1.2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42.5公斤,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7%。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推荐量相比,仅相当于推荐量的22.6%至37.7%。牛奶消费不足已成为居民食物营养改善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牛奶消费的持续扩大需要多方面发力,不仅要提高居民的营养意识,还要增强乳制品产业链的韧性。

从消费者对牛奶营养的认知来看,牛奶尚未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调查显示,只有40.4%的居民知道不同种类的牛奶,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常温奶和低温鲜牛奶的区别。牛奶消费方式单一,多以液态奶为主,干乳制品消费水平较低。2023年中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为1.3公斤,仅占牛奶消费总量的3.0%。

从乳品加工产业链的整体韧性来看,国内原奶加工以液态奶为主,但液态奶加工越来越高端化且加工结构不尽合理。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平均零售价格为12.5元/升,与原奶相比的价格从2010年的2.2上升至3.8,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0左右。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只能加工成价值较低、储存期相对较短的大包装粉末进行消化,产业链整体韧性明显不足。

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居民食品消费的长期趋势来看,乳制品行业是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品。扩大乳品消费不仅能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还能惠及人民营养健康,也能有效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渠道、多主体、多举措、全产业链推进。

从需求侧看,应加大乳制品行业科普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都在做科普、全人群覆盖的科普环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奶业科普工作,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充分动员所属部门各类主体开展奶业科普工作,努力营造覆盖全人群、全社会的科普氛围。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规模,培育壮大牛奶消费群体。适当提高“学生饮用奶”补助标准,将“学生饮用奶”纳入学校食堂供应体系。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将牛奶融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拓展牛奶消费场景。推动奶类产品进入社区、机构等集中供餐点,将奶类供应纳入营养健康食堂评价体系。

从供给侧看,推进乳品加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链韧性。推进产销一体化,引导企业生产平价牛奶,让平价健康乳制品成为市场主流。支持企业发展奶酪和乳清生产线,有效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的自主供应能力,防范原奶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奶农利益和奶业健康发展。适当降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规模牧场能够自行加工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乳制品,让更多物美价廉的乳制品走进校园和社区,延长养殖场的产业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标签: